画为心声,势为言志 ——浅谈张明福先生书画艺术

2015-03-13  来自:张明福 点击:3057 次

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中国的鱼文化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丰富多彩,最早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中出现的鱼图彩陶,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人们对鱼的喜爱与珍惜。

  荷花则被崇为君子,自古以来,人们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、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。荷花是圣洁的代表,荷花出尘离染,清洁无瑕,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的高尚品质是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。

  张先生独爱画鱼与荷,可见张先生之博大与高尚的品质,及特有的人格魅力,张先生河南商丘人士,生于1950年,中国书画函授大专毕业,写意花鸟画家,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书画创作院理事,中华慈善书画院院士,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等,长期学研与创作,擅长画鱼、荷花,被誉为“当代鱼王”,“荷君子”,可见对于您个人的书画功底大家有目共睹。

  《芥子园画传》中曾总结画鱼要诀为:“画鱼须得活泼,得其游泳像。见影如欲惊,硷喁意闲放。浮沉荇藻间,清流姿荡漾。悠悠羡其乐,与人同意况。若不得其神,只徒肖其状。虽写溪涧中,不异砧俎上。”这里强调画鱼要体现鱼在水中的生动形象,不能刻板画像,画形不传神。要借助画鱼表达出精神的自由、逍遥的逸致。力求鱼水结合,突破前人鱼水于无形的传统,创出自己的鱼水形象。为此,要把自己的盛情和时代意识融合到鱼水画中,把国家强盛、人民富足、和谐欢乐的时代特征,通过艺术想象表现出来。张先生画的《太极图》《水清鱼读月、花静鸟谈天》等作品以鱼为实,水为虚空。以鱼为主,留白为水。尝试把鱼画在水中,力图画出水的雄阔和深邃,表现水的气势、水的动感、水的神韵。在各种的氛围中,鱼儿或搏击,或嬉游,营造出水光波影、鱼水合一的境界,体现画者的心声,给人以视觉的震撼,使观者心灵得到抚慰。

  看过张先生的《映日荷花别样红》,作品中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,墨色浓淡的荷叶,胭脂红的莲花,配一双百灵,压一枚朱红篆刻印章,颇有几分情趣。让我想起赏荷的一首诗句,“炎夏雨后月,春归花寂寞; 满塘素红碧,风起玉珠落。”然而,画荷的感受是“朱颜碧墨放池畔,舞袖挥毫对玉莲,尽态极妍宛若生,一脉幽香把君难。”可见画荷之难,之感,之切。

  :画荷,有如书法中的狂草创作,一张白纸,发挥空间、自由度越大,越难下手。荷画有叶、茎、花、蕾、实、草,用来表现的线条、墨块须讲究粗细,枯润,疾迟,穿插,转折等等变化。尤其强调五色分墨。所有变化中,水破墨,墨破水的洇化变化。

  :荷,给人一种美的感受。荷的凝香含露、娇艳欲滴,残荷的振撼,任凭风吹雨打显示了一种生命的顽强,抗爭与不屈,给人一种启迪和感悟。

  :荷花的洁与杰,在画家的笔中想表达的尤为急切,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纯洁的期盼,从体察荷花的物理、物态、物情,通过新的艺术表现形式,创造出能够自如地抒发人们在不同环境中对荷花、生活的不同感受。

  尽管在现今中国画坛上画鱼、荷的高手辈出,但张先生画的鱼、荷更为经典,在自然形态上更加趋于完美,充满了美学思想,鱼、荷造型生动可爱,变幻多端,用笔、用墨、用水更加成熟大胆,画出的鱼自然天成、灵动有趣,充满了生命的活力。荷的姿态、动势千变万化、形神各异、风格独特,大有超越前人的勇气和实力!张先生研习鱼、荷多年,作品在海峡两岸诗书画大展中获奖,入编《中国荷花诗书画大全》。在《莲花颂—首届中华主题文化艺术创作邀请赛》评选中,作品荣获“莲花创作银奖”,并入编获奖典集,河南省十八届美展中作品荣获“优秀奖”。比喻中举、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,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、奋发向上之意的作品《鱼跃龙门》、《鸿运当头》、《富贵九鱼》、《百鱼图》及《百幅荷花》等作品被多人收藏。在参加《华夏之星—第一届中国书画人才海选》大赛中获奖,作品入编《中国书画典集》和《中国隶属选集》。

 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,在于水墨留白,一张画纸,寥寥数笔丹青于白宣之上。张先生画的鱼、荷均在留白上表现处理有佳。在张老师的水墨天地里,把一支画笔运用的潇洒自如。在笔墨的组合交织中拉开了空间层次,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,在笔墨点线和泼墨泼色渲染的交织中一气呵成,让我们不仅领略到他追求自由的灵性之美,更感受到画家内心深处那一分挥之不去的对艺术、对生命、对自然的挚爱之情!深入刻画作者本身之志向。

  书画皆数爱好,绝不要轻言放弃,勤笔耕游墨池,绘心声练功力,创书画达心意,莫追求高名厚利,能陶情书寿足矣。”祝愿张先生在您的书画天地里,拓宽视野,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画卷,在2015年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!顺祝新年快乐!